夏季是腳丫可以大解放的季節,終於可以換上美美的涼鞋。不過如果腳上長了不好看的東西,就暫時無法享受這種樂趣了。這篇我們來談談腳上的違章建築~雞眼。很多人摸到足底一顆顆又硬又痛的結節,都以為是長雞眼,到底雞眼是如何產生的?腳底又硬又痛的腫瘤又真的一定是雞眼嗎?


 

一、雞眼的成因、種類與鑑別診斷

當皮膚受到長期間斷或持續地壓迫與磨擦,表皮為了能保護其下柔軟的組織,會造成局部表皮角質過度增厚。若只是圓盤狀的增厚,不具中心角錐核心,是厚繭,或稱胼胝。若中間帶有透明角錐核心,臨床上呈現黃白色固狀隆起的角質物,稱為雞眼。雞眼好發在小趾外側、趾頭背側(尤其是骨頭隆起處) 、腳底前方正中容易壓迫處。由於雞眼中心具角錐狀核心,常會隱隱作痛,走路時可能壓迫到其下神經,引起劇痛。因為雞眼與厚繭是長期受到局部刺激、壓力和磨擦所引起的,此與個人足部形狀、走路姿勢、足部用力的方法、鞋子的樣式和大小有關。由於是機械原因造成,若不矯正其肇因,可能會反反覆覆或持續發作,但是不會漫延的太快。

有時侯一些足部或手部的病灶看似雞眼,但可見到越長越多,有時會長大地很快,這時侯,您可能不是長「雞眼」,而是被病毒感染,長了病毒疣,俗稱魚鱗疽。病毒疣肉眼乍看下很像雞眼,但將其表皮削薄後,可見中心有黑褐色小點或點狀出血;有時表面會摸起來粗糙,或呈現鋸齒或乳突狀;由於中心也會有角錐狀角化,所以長在腳底時,也會產生壓迫性的疼痛。另外,由於是濾過性病毒感染(Human papilloma virus ),所以會自行長大,自行接種越長越多,甚至藉由接觸傳染給家人,所以建議要積極治療。其不限於長在受壓處,除了好發處如手指、手掌、腳趾和腳掌以外,身體任何部分皆可能發生。

喜歡穿楦頭較窄鞋子的女性,也可能在趾頭基部和蹠趾骨頭之間的感到疼痛但又摸不到角化病灶,這種疼痛尤其是當在該足部區域給予壓力時,如站立、走路、跑步或跳躍,病人會覺得好像踩到石頭般的疼痛,因此病人常誤認為長了雞眼或痛風。這是因為趾神經經過長期反覆擠壓,因起發炎、腫脹之後,形成神經周圍纖維化的現象,稱為「莫頓氏神經瘤(Morton’s Neuroma),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。莫頓氏神經瘤經常發生在第三、四和第二、三蹠骨間,除了疼痛之外,有時會有兩趾間的麻木或灼熱感,通常脫了鞋子後,症狀即獲得緩解。

 

二、治療雞眼常用的方法

***治療雞眼常用藥物主要是強效的去角質藥劑,即促使角化的表皮變軟、變溼而後脫皮。由於去角質製劑有些刺激,所以在使用時要小心,盡量不要點到正常的皮膚,絕對不要使用在破皮或腫脹起泡的皮膚,以免造成傷口潰爛或感染。其中成分多包括高濃度乳酸(10-20%)、水揚酸(>17-40%),有作成雞眼貼瓣或水劑(治疣液)的,由於刺激感大、治療深度深,要小心使用在孕婦、小嬰兒、有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神經病變者。建議使用時先將患部清潔乾淨,浸泡溫水5-10分鐘,待角質軟化後,先用剉刀或磨腳器將厚皮先磨薄一些,再用凡士林將患部旁邊肌膚隔絕,再在病灶點上治疣液,擦去邊緣凡士林,並用透氣膠帶貼起,一天一至二次。

 

三、如何保養足部、預防雞眼發生?

治療雞眼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去除它,而是預防它不再復發。造成雞眼的三大原因,一是走路姿勢不良,二是骨骼或腳型太大或不正常,而最重也最常見的肇因,是因為穿了雙不合腳的鞋子

 

鞋子的選擇要點:

1.   應買合腳的鞋子,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千萬別因愛美或貪小便宜,買雙太緊的鞋子,雖然鞋子穿久會變大,但在這段撐大的過程中,很容易引起厚繭、雞眼、神經瘤、槌狀趾或抽指外翻等畸型,甚至引起趾節脫臼或脊椎受傷。

2.   應買合腳的鞋子,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太鬆的鞋子仍會造成腳與鞋子磨擦或撞擊機會變多。若買了雙輕鬆的鞋子,應加適當的鞋壂至合腳為止。鞋壂若磨擦(一般三個月左右)應更換。

3.   下午或黃昏選購鞋子最適宜。因為體溫及重力所致,腳的大小在下午通常較大,所以此時買鞋最好。

4.   試鞋一定要左右兩腳皆試。因為一般人皆有大小腳的問題。應以大的為準,另外應站起來走走看,站立著量尺碼。

5.   檢查腳尖是否留有適當空隙。鞋頭屬寬而圓者,通常留0.5~1公分左右(即一根指頭)空隙即可,但若是鞋頭較尖型,留的空隙要稍微多一點。

6.   新鞋總是會磨腳,並可能會起水泡。鞋子材質應盡量柔軟,穿上鞋後,注意那些地方可能容易磨到,鞋口是否抵住踝骨,配合適合的腳壂或貼布,可以防止一些問題。

7.   體重較重(尤其超過80公斤以上者)或是前足部分較寬,腳背較厚者,應挑選楦頭較寬的款式,以免腳趾受壓變形。

8.   應選擇鞋底有緩衝壓力或吸震功能(如氣墊鞋、軟底橡膠鞋)的材質。

9.   鞋子厚跟也應該使用穩定耐磨的材質,藉使控制足部不當翻轉,以防止外八姿勢。

10.  最好不要天天穿同一雙鞋子,讓鞋子有充分休息,可以延長鞋子壽命。

11.  已有槌頭指或拇指外翻者,應選用柔軟皮革製成鞋面的鞋子,且楦頭要寬,鞋尖及鞋側要有足夠空隙,以便讓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。

 

除了選用適合的鞋子,搭配適合的腳墊是有助於雞眼及厚繭的預防。由於每個人的腳型不同和穿的鞋子樣式各型各樣,會使得足部一些區域容易受到擠壓或磨擦,進而產生雞眼或厚繭,除了矯正個人的腳型(骨骼),選擇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之外,選用合適的腳墊,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給予您一些幫助。

腳墊的形式有很多種,可依據不同功能加以分類,包括:

1.   雞眼墊:在骨頭隆起處(如腳趾背側趾關節處、小指外側、足底前半部、蹠骨突出處及腳前兩側骨頭突出處…等),可以防止鞋子與腳的磨擦,防止雞眼或厚繭產生。另外在腳部已產生雞眼、厚繭、水泡或破皮處,墊上雞眼墊,可以減輕疼痛。

2.   趾套:可以減輕腳趾的壓力及磨擦,也助於趾甲的保護,槌狀趾的固定,未截肢的趾頭之保護,減少相互重疊趾頭的壓力等。

3.   大拇趾分隔墊及趾間分隔墊:減少趾頭之相互摩擦與擠壓,保持趾間的正常結構,防止雞眼與神經瘤產生。對必須穿尖頭鞋者有保護作用。

4.   蹠骨保護墊: 減輕地面對前腳底的壓力及磨擦,穿高跟鞋必備。

5.   防磨保護墊: 在容易摩擦處貼上以保護,尤其是腳背較隆起處。或者可纏成環狀以保護腳趾。穿新鞋時可用以預防水泡及厚皮發生。

6.   跟足墊只墊在足跟。可以預防足跟處厚繭,對一般跟腱炎、後跟痛及足跟骨刺等病症具有輔助的療效。

7.   全墊: 是指從鞋尖至鞋跟長度的鞋墊。較好的全墊會附有蹠骨托及加強足跟墊,故有效分散蹠骨和足跟壓力,減低因壓力所引致的腳底水皰及雞眼等。

 

另外,鞋墊之材質最好同時兼具有吸汗、吸溼、透氣、彈性、耐壓縮、且有吸收震盪力之功能,布面要稍有止滑性,以減少不適當的滑脫與摩擦。

預防勝於治療,選擇適合的鞋子配合適當鞋墊,能夠有效預防雞眼發生,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雙健康舒適的雙足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盧靜怡皮膚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