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 Skin醫學美容

一到夏天,各大廠牌保養品的強力主打商品之一必定是防曬產品。在琳瑯滿目的眾多廠牌之中,你是否淹沒在各種防曬係數的數值,以及各種天書般的防曬成分表中,而不知如何從中選擇呢?
選擇防曬產品,首先要看的是「防曬係數」
一般大家最熟知的SPF全名是Sun Protection Factor,代表的是阻擋紫外線B光的能力,可以防止皮膚曬紅或曬傷。SPF的數值代表的是在擦上產品後,皮膚曬傷的時間為沒有擦上任何東西時被曬傷的時間之倍數。以東方人來說,一般在沒有任何防護下受強烈陽光照射15分鐘會曬傷,則SPF30的產品理論上可將導致曬傷的時間延長至30倍,即變成450分鐘。有些歐洲的產品會以防護指標IP (Indicia Protection)來代表防曬係數;SPF=1.5IP,亦即IP10=SPF15。
另一個防曬係數是針對紫外線A光的防護,日本的產品常用PA (Proctection Factor in the UVA),而歐洲的產品則慣用PPD (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)來表示。阻擋紫外線A光可以防止皮膚變黑以及光老化現象。
選擇防曬產品時必須選擇可同時防紫外線A光以及B光的產品,除此才能達到全面性的日光防護。
防曬係數的選擇
防曬係數越高的產品通常也越黏膩,對油性膚質或青春痘膚質較不適合,因此也不必一味的認為係數越高的產品越好。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室內或從是一般日常活動,選用SPF15-25,PA++或PPD8-10即可。若長時間在戶外,則需要用到SPF30以上,PA0+++或PPD10以上的產品。
證據顯示,SPF30即可達到98%的防禦力。即使SPF數值再往上增加10或20,防禦力也只增加極少的百分比。故目前歐洲已經規定過去超過SPF50的產品現在都只能標是為SPF50+,以免消費者誤以為防曬係數的增加與防禦力的增加成正比,而忽略補擦防曬乳液的重要性,或高估防曬產品的防禦力而恣意過度曝曬,反而增加紫外線的傷害。
化學性防曬與物理性防曬
化學性防曬成分是吸收紫外光後將其轉換成熱能,避免紫外線穿過皮膚;物理性防曬則是直接阻隔遮蔽紫外線。
物理性防曬的成分包括二氧化鈦(TiO2)與氧化鋅(ZnO)。這兩種成分都可以同時阻隔紫外線A光與B光,而且成分相當穩定,不易引起過敏,適用於孩童或皮膚敏感容易過敏的膚質。缺點是純物理性防曬的產品常有較黏膩的缺點,而且擦起來有較明顯的白色粉感,容易造成使用者在塗抹時傾向於薄薄的塗抹,反而因擦的量不夠而使防曬效果大打折扣。不過現在的物理性防曬因製造技術進步,已改成微小分子,大大改善擦起來過於厚重或過白的情形。使用物理性防曬時也應注意,此類產品較容易因汗水而脫落,所以要時常補擦。
化學性防曬成分則需經皮膚吸收後才能作用,故一定要在出門前30分鐘擦上讓它吸收,才能在一出門時就有防護作用。化學性防曬的成分相當多種,一般我們很常見到的包括Parsol 1789 (avobenzone)以及OMC等等。而PABA以及oxybenzone較容易導致過敏,應避免使用,目前已經很少出現在產品中。
標榜「防水」就一定不會掉嗎?
在測試的定義上,「防水」(water resistant)與「高防水」(very water resistant)分別是指防曬乳液在經過40分鐘與80分鐘的水中浸泡後仍能達到其所標示的防護能力。但毛巾擦拭這類的動作仍會使防曬乳液脫落,故游泳戲水上岸擦拭完身體仍須補擦防曬乳液。
要擦多少才夠?
根據實驗,防曬乳液塗抹的量必須達到每平方公分2mg才足夠達到產品所標示之SPF數值的防護力。如果擦防曬乳液時只依照平常擦保濕乳液習慣的量來擦拭,平均只有達到每平方公分0.5-1mg的量而已。以SPF30的產品為例,如果只擦了每平方公分1mg的量,實際上只能達到SPF5.5的防曬效果而已。由此可見,塗抹的量是決定防護力的一大關鍵。
至於多少才是每平方公分2mg的量?一般人體表面積平均為1.73平方公尺來說,若全身塗抹,一次就要用掉35ml的防曬乳液。若以茶匙為度量單位,臉部加上頸部至少需要半茶匙以上,一條手臂也是半茶匙以上;前胸、後背、以及一條腿則各需要一茶匙再多一點。若覺得以「茶匙」為單位還是太麻煩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擦上一層防曬後隔20分鐘再擦一次。
了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,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,才能讓自己得到全面性的日光防護喔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盧靜怡皮膚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